廠商會提交2021年《施政報告》建議
促加大力度提振內需 助產業緊貼「十四五」發展規劃

隨着香港新冠疫情持續穩定,當前是推動本港經濟復甦的關鍵時期;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廠商會)日前就2021年《施政報告》向行政長官提交意見書,就激活本地經濟、融入國家發展、支援內地港資企業,以及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等4大方向,提出12個範疇共50多項建議。

廠商會會長史立德表示,雖然香港經濟已恢復正增長,但由於沒有來自內地的「活水」支撐,復甦暫未夠全面,部份行業的經營情況仍相當困難,故商會希望政府能繼續帶頭刺激本地內需;例如,協助商界在本港舉辦更多的展銷活動,甚至為針對「本地市場」的項目設立額外的資助。

國家今年公布了「十四五」規劃,對香港未來的發展,以及今後與內地的產業合作有重大的影響;當中首次表示要「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這個發展思路值得長期產業結構失衡的香港反思。為了與國家的發展規劃相銜接,史會長認為政府應盡快制定全盤的「再工業化」政策,推動香港工業包括在內地經營的港資製造業企業持續升級和發展,並加強本地及大灣區「政産學研」的合作,建立產業共性技術的創新和研究平台。另一方面,在區域競合的新態勢下,特區政府應密切關注其他內地省市的產業政策動向和及時進行研究,以力保自身優勢,同時可透過加強合作開拓更多產業新機遇。

「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本港雖在基礎研究、資金、人才等方面具長處,但在科技商品化方面一直較弱,為了走出本地科技資源產出低的困局,史會長認為香港應加強在本土建立科技成果「中試熟化」的功能,以打造更完整的創新生態鏈,留住人才和技術。
盡快通關是大灣區一體化的應有之義,更是粵港澳三地共同的利益所在;史會長建議特區政府以為符合「共同利益」為由,爭取內地及澳門的支持,允許已接種疫苗的市民特別是廠商,在大灣區出入境時可享有防疫措施的豁免。

以下為廠商會對《施政報告》的建議重點:

推動恢復通關 激活本土經濟
  1. 善用疫苗護照推動通關。近期粵港澳的疫情控制和疫苗接種情況均較為理想,在大灣區實施免檢疫往來的風險有限,廠商會建議特區政府透過強調「共同利基」來爭取內地及澳門政府的支持,預設清晰的通關前提條件,並容許「疫苗護照」持有者在大灣區享有防疫措施的豁免。特區政府亦可向中央爭取率先推行「商務氣泡」,讓已接種疫苗的港商豁免檢疫,以有限制的方式返回內地進行商務活動。
  2. 加大力度提振內部需求。建議政府適時將政策著力點進一步轉向帶頭激發內部需求;針對消費券計劃開展跟蹤式評估和相關的政策研究,為將來設計消費劵的政策應用、優化消費券的分配機制和改善相關的基建設施奠定基礎。另外,廠商會建議政府繼續協助業界發展「本地遊」,以激發和吸納市民「出口轉內銷」的旅遊需求。
  3. 優化基金助企業提升競爭力。建議設立恆常化的「數碼轉型促進計劃」;進一步提高「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基金」對每家企業的資助總金額上限,考慮單獨為「本地市場」的項目設立額外的資助額度;將 BUD 專項基金的適用範圍擴大至包含以本港市場為主攻目標的項目;在公營部門和政府基金資助項目的採購政策中加入「香港品牌優先」的元素,並協助舉辦全港性、線上線下並舉的促銷活動或展覽展銷會,以「做旺」本地零售市場。
緊貼十四五規劃 開拓產業機遇
  1. 響應國策提升發展定位。就香港在國家未來發展中的角色、所面臨的機遇和可能遇到的挑戰進行研究、深入解讀和討論;尤應關注內地省市特別是大灣區城市在「十四五」的產業發展方向;主動與內地城市加強合作,借鑑其成功發展經驗和利用對方的優勢資源,以彌補自身發展的短板和持續提升競爭力。
  2. 應勢而謀推進「再工業化」。「十四五」規劃強調要深入實施製造強國戰略,廠商會呼籲特區政府適時提升「再工業化」的政策定位;盡快制定具前瞻性、可操作性、整全的「再工業化」政策;為促進廠商在內地的持續發展建立長效支援機制;透過土地、財稅、人才引進、勞力供應、市場渠道以及法規等方面的優惠和便利性措施,增加企業投資製造業的誘因;強化「創新、科技及再工業化委員會」的角色,並委派或組建一個更加適合的專責部門,擔當落實「再工業化」事宜的執行機構。
  3. 揚長補短打造科創中心。緊貼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增撥資源促進本地大學擴闊優勢學科;強化政府的產業導向和支援功能,重點開發關鍵領域的共性技術,樹立跨學科、跨高校和跨界別合作的風氣;推動創科要素在區內的雙向流動,為研究數據、生物樣本、科研設備的跨境交流「拆牆鬆綁」;檢視和重新釐定本港研發開支的增長目標,並制定細化的分項指標;聚焦於「科研後,量產前」的關鍵性環節,在本土建立科技成果「中試熟化」的功能;並考慮在河套「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中設立「中試及產業化」的支援平台,以延展香港在科研價值鏈上的位置。
重視延外發展 支援內地港企
  1. 重視港企的延外發展。推動社會各界認識和重視廠商「延外發展」以及「由香港製造」(Made by Hong Kong)對香港經濟發展的重大作用;將「珠三角」港資工業納入香港「再工業化」的政策範圍;支援、推動在內地以及海外的港資企業加快升級轉型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將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屬下的「支援加工貿易專責小組」提升為「支援在粵港資企業小組」,以作為特區政府與業界溝通、互動的常設機制。
  2. 資源過河促境外工業升級。將支援內地港企產業升級正式納入創新及科技局的一項職能;允許和推動香港科研資源「過河」,將目前只適用於本土工商業的支援措施延展至境外工業;檢討和調整與創新及科技相關資助計劃的審批機制,讓港商在境外的研發活動或採購的研發服務亦可獲得資助。
  3. 建立共性技術創新與合作機制。探討建立共性技術研發與創新平台,助力本地和「珠三角」的傳統產業提升科技水平;建議成立「推動共性技術研發專項基金」,鼓勵和協助商會等機構強化、發揮中介功能,包括成立類似大學知識/技術轉移處的專門執行部門;牽頭設立集中展示香港科研成果的網上資訊和配對平台;推動香港大專院校、科研機構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內地科研機構、共性研發平台等加強聯繫與對接。
  4. 協助港商參與「內循環」。配合國策,鼓勵和協助港商加快「出口轉內銷」的策略轉型,依託「香港品牌」的優勢參與和促進內地市場的高品質發展;為港商拓展內銷爭取更多的便利化安排,包括推動產品檢測報告「一證兩認」;爭取中央的支持,在 香港或者大灣區內地城市舉辦以進口內地為主題的國家級商品博覽會;敦促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強化和開發更多適用於內銷業務的保險服務。
建高品質灣區 深化香港優勢
  1. 固香港和香港品牌的形象。特區政府、業界和社會各方應致力攜手重振、重塑香港形象,考慮將「香港品牌」作為疫後香港形象重建工程的著力點;面向大灣區開展有針對性的社會性廣告和公關活動;資助和鼓勵商會、行業協會等牽頭「走進大灣區」,因地制宜地組織香港品牌及產品的推介會、展覽會;率先倡導「品牌大灣區(Brand Greater Bay)」願景,以品牌經濟為著力點推動大灣區的高品質發展。
  2. 理順跨境稅務利人才流動。配合本地和大灣區創科發展的需要,將招攬人才的鼓勵性政策延伸至工程師、技師、工匠等更廣泛領域;透過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政策協調,以大灣的整體優勢和「聯合引進」的方式來增強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與廣東省和國家稅務部門溝通,爭取將大灣區劃為特殊「通勤區」,允許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或居住的港澳人士在計算界定納稅義務的停留天數時可獲得特別的豁除;借鑑海南自貿港的做法,優化「港人港稅」政策的執行機制,讓合資格港人直接按 15%的稅率繳交個人所得稅,無需再以「先徵後退」的方式進行差額補貼;並將「港人港稅」定位為一項普惠型政策,涵蓋所有前往大灣區工作的港資企業管理人員、創業者和青年就業人士。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對2021年《施政報告》的建議全文: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