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商會提交2023-2024年度《財政預算案》建議
倡儘快制定《香港再工業化藍圖》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廠商會)日前向特區政府提交2023-2024年度《財政預算案》的建議書,就刺激本地消費、支援企業「疫」後復甦、推動「再工業化」、發展創科、支援工商界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等領域,提供15個範圍共80多項建議。
 
廠商會會長史立德指,雖然香港與內地和世界各地正逐步恢復正常聯繫,但外部環境仍極具挑戰,貿易前景不容樂觀。他期望,《財政預算案》能長短兼顧,一方面注入財政資源,例如再度推出消費券和延續各項企業支援計劃,幫助中小企紓解短期的困難,另一方面協助業界把握「通關」所帶來的商機,加快復元,而更重要的是為香港產業發展作出長遠且全面的規劃,以激活香港經濟增長的動能。
 
創新科技和「再工業化」皆為推動香港多元發展的重要引擎,廠商會希望政府以科研成果的中試、市場化應用和推廣作為未來推動本港創科發展的切入點,並投入更多資源,推動中游轉化和下游產業化;廠商會亦期待政府繼《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後,能儘快制定《香港再工業化藍圖》及強化主管工業發展的組織架構和功能。
       
另外,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策略發展的據點,廠商會建議在新界北設置「通關緩衝區」,作為打造「灣區統一大市場」的政策試點地區;除允許在區內工作的人員可自由跨境流動並只須繳納香港薪俸稅外,亦可探討建立一條快速的物流和清關通道,甚至為區內生產並銷往內地的產品提供優於CEPA的特別優惠。
 
廠商會對《財政預算案》建議的重點如下:

創科增效益
  1. 促進「港研」與「港企」的結合。優化創新與科技相關基金的撥款機制,更多地接納企業的獨立申請;政府的創科基金和「未來基金」設立更完善的業界共同出資機制,而「產學研1+計劃」亦應開闢多方面的渠道讓本地企業參與;整合專業隊伍和技術資源,加強適用型和共性技術研發;提倡「港研港用」,探討引入「技術轉化經理人」制度;敦促大學調整科研經費的撥款機制和改革對學界研究人員的績效評審機制,允許他們在科技應用和產研合作項目的商業收益中分享到更大的份額。
 
  1. 以中試為抓手打造國際科創中心。加緊在本土建立科技成果的「中試轉化」功能;建立一批側重於共性技術研發和技術轉移擴散的「新型研發機構」;設立基金協助高等院校、科研公營機構和行業組織建立中試創新工作室、共性技術中試平台、中試基地甚至中試生產線;在「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香港園區)設立「中試協作平台」;將打造「中試及產業化基地」的意念納入新界北的綜合規劃。
 
  1. 為創科發展建立評價體系。建立一套總體與分項指標相結合、投入和產出兩端兼顧、環境與績效並舉的港版創新能力評價體系,以準確、全面、及時地反映本港創科及再工業化的發展趨勢。
 
  1. 強化工業發展的主管架構。盡快制定具前瞻性和整全的「再工業化」政策;「創科產業發展委員會」應有適當比例的委員由具備製造業背景的人士擔任,並在委員會下設立「再工業化督導小組」;清晰釐定創新科技及工業局與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及其屬下工業貿易署之間的分工,並加強兩個部門之間的協同性。
 
  1. 制定「香港再工業化藍圖」。以創新和科技為驅動、以品牌為導向、以香港優勢為依託,推動香港工業提升競爭力;將「再工業化」政策涵蓋至本土工業、以「珠三角」為主的內地港資製造業、以及港商在海外特別是東盟等「一帶一路」國家的投資;「三管齊下」從催谷新型工業、促進傳統製造業升級轉型、支援境外港資工業三方面推動「再工業化」。
 
  1. 強化對「再工業化」的支援。將招攬人才的政策延伸至更廣泛領域;發展應用型的院系,增撥資源推廣職業專才教育;「搶企業」計劃應就引入先進製造業的數量和質量設立績效指標;為「再工業化」相關的投資和業務提供額外的稅務優惠;擴大「再工業化資助計劃」的適用範圍,為生產企業改良現有的生產設施和流程提供資金支援;政府部門以及公營機構的採購政策應「本地優先」。
 
  1. 在新界北打造香港優勢工業基地。釐定一批新興工業及優勢傳統工業,作為北部都會區重點發展的策略性產業,並以優惠條件吸引企業進駐。
 
  1. 推動工業低碳轉型。設立津貼計劃,為業界推行綠色生產和綠色營運提供補貼;進一步降低「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資助計劃」的適用門檻;對金融機構專門為中小企推出的綠色優惠貸款給予利息、費用支出等補助;支持商會等機構舉辦推廣ESG的活動,並以配對基金形式資助中小企推行提升ESG表現的項目。
 
加碼擴內需
  1. 激發內部經濟動能。推出逆經濟周期調節的措施;提供差餉、薪俸稅、租金、公司利得稅、政府收費等的寬減,幫助社會各階層紓解短期困難,同時針對部分復甦艱難的行業,制訂進一步的支援措施;推出「2023年消費券計劃」,提振消費和商業信心。
 
  1. 強化「撐企業」的措施。在有必要時再度延長「預先批核還息不還本」計劃的申請期,並加緊部署妥善的替代策略;把會議展覽業的資助計劃的適用範圍擴大至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和亞洲博覽館以外場地舉辦的展覽展銷活動,並涵蓋推廣、製作和數碼宣傳等支出;將「BUD專項基金」的適用範圍延展至所有經濟體和以本港市場為主攻目標的項目;設立恆常化的「數碼轉型促進計劃」;將「文化藝術盛事基金」的資助範圍擴大至大型的體育、娛樂以及「嘉年華」、行業性推廣及展銷會等活動;繼續支持業界舉辦更多「本地遊」活動,為訪港旅客提供津貼、優惠和便利化安排。
 
  1. 維繫勞動市場的彈性。維持最低工資「兩年一檢」機制;精簡「補充勞工計劃」審批程序和放鬆申請規限,讓更多行業(例如建造業、餐飲業、製造業、社會服務業等)可按需要輸入外地勞工。
 
灣區建優勢
  1. 助內地港企提升競爭力。「工業專員」和工業貿易署聯合設立「境外工業專責小組」或「珠三角製造業專責小組」,支援香港廠商「延外發展」、宣傳「香港製造」和「香港品牌」、以及為本土工業招商引資;構建常規化的香港離岸工業統計指標;將本地工商支援措施延展至境外工業。
 
  1. 探索跨境合作的創新模式。在新界北設立「通關緩衝區」,就人才引進的政策改革和創新進行「先行先試」;引入「虛擬自由貿易協定區」的概念,在釐定輸往內地港產品的區域價值百分比時,容許來自香港或內地簽有自貿協定的經濟體之原料及組合零件值,按一定比例計入香港製造的原產價值成分;對緩衝區內製造的產品實施「一證兩認」,以及推行商標、專利等知識產權的「一地兩註」服務。
 
  1. 理順跨境稅務利人才流動。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合作,「聯合引進」國際人才;爭取將大灣區劃為特殊的「通勤區」,允許港澳人士在計算界定納稅義務的停留天數時獲得一定程度的豁除;將南沙模式的「普惠型」個人稅收優惠政策擴大至大灣區其他內地城市。
 
  1. 向大灣區說好香港故事。開展專門針對大灣區民眾的推廣計劃;將「說好香港品牌故事」作為香港形象重建工程的著力點之一,資助和鼓勵商會、行業協會等組織香港品牌及產品的宣傳活動;率先倡導「品牌大灣區(Brand Greater Bay)」願景,以品牌經濟為著力點推動大灣區的高品質發展。
附件:
廠商會對2023-2024年度《財政預算案》的建議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