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商會提交2023年《施政報告》建議
以科技增效創益 增強發展動能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廠商會)日前就2023年《施政報告》向行政長官提交意見書,就產業發展、優化創科體制、支援業界應對挑戰、充實勞動力及人才、北部都會區發展規劃,以及支援內地港企等6大方向,提出19個範圍共80多項建議。

廠商會會長史立德指,香港走出疫情陰霾後,經濟逐漸恢復元氣,但同時外圍環境充滿不明朗因素;「我們期望行政長官能制定一份長短兼顧的《施政報告》,一方面協助工商界應對當前經貿環境轉變所帶來的挑戰,並從優化產業布局方向、強化創科發展政策,以及融入國家發展三方面施策發力,增強發展動能。」

香港對外貿易表現未如理想,一定程度是因為疫情導致的「傷疤效應」和因《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生效後出現「貿易轉移效應」,為避免香港被邊緣化,廠商會建議當局應探討應對之策,例如尋求國家支持,加入更多區域性的多邊自由貿易協定、探討「預先自由貿易協定區」的試點和進一步爭取更有利港商開拓內地市場的措施。

創科及新型工業化是香港經濟新增長點,廠商會認為當局應從「科技產業化」和「產業科技化」雙向推進,期望「工業專員」能和工業貿易署聯手制定「香港工業發展藍圖」,並參考內地「新型工業化」戰略,全方位推動新、舊產業,以及本地和境外港資企業邁向智能化和綠色化發展;並建議建立系統化「港版中試」功能,讓港產科研成果可以轉化為實質的經濟效益,同時協助傳統產業借助科研「升級轉型」。廠商會亦提倡由學研界派員到企業進行「科技外展」,並引入類似內地的「揭榜掛帥」制度,由產業提出明確的技術難題並由政府鼓勵科技界提供方案,令「政產學研服」更精準對接。

此外,廠商會認為香港在規劃創科發展時,應更積極地利用自身在科技和「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承擔起協助國家應對科技封鎖風險的應有之責。例如,可自行研發或引進海外的晶片製造技術和物資,以期在香港打造高端晶片的完整產業鏈;憑着「港研」能力和「港產」實力,為國家維護關鍵產業鏈的穩定性和增強科技自立助一臂之力。
廠商會對2023年《施政報告》建議的重點如下:
 
拓產業新格局
  1. 樹立全面的工業發展觀。對標內地全面而包容式的「新型工業化」發展觀,提升香港工業發展的政策定位,從催谷策略性工業、促進傳統製造業升級增值、支援境外港資工業三方面發力,制定整全的香港工業政策;清晰釐定創新科技及工業局與工業貿易署的角色和分工,加強主管部門間的互補性與協同性。
  2. 制定「香港工業發展藍圖」構建全方位的工業支援體系,引導社會各界共建有利於工業發展的生態系統;積極運用傾斜性政策,優化本地的經營環境,例如為工業投資提供稅務優惠、重構工業人才儲備、擴大「再工業化資助計劃」的適用範圍等。
  3. 不拘一格「搶企業」「搶企業」政策中加入「經濟增長型」(創造就業職位)的目標,瞄準適合本地經營環境、有助經濟增長的中小型境外企業;除提供土地、財稅等實質誘因外,建議建立專責團隊提供全程支援,並透過官方基金開展「埋身」扶持,動員本地企業網絡和鼓勵關聯性行業進行「抱團式投資」,構建上中下游的產業配套;在「引進辦」增設促進港資企業回流的「一站式」服務窗口和專案小組。
優化創科體制
  1. 構建需求導向型創科體系。強化科研部門與工商業間的對接和互動,鼓勵「港研」與「港產」相結合;構建開放式、以問題為導向的新型「政產學研服」協作機制;優化創科基金撥款機制,在「產學研1+計劃」開闢更多渠道讓本地企業參與;鼓勵科研界重視對「適用型」技術和共性技術的研發;促進學術界、科研界重視與產業界包括「珠三角」港資企業的合作;優化教資會和研資局的構成,納入更多具工業背景的委員,敦促大學調整科研經費撥款機制和改革對研究人員的績效評審機制。
  2. 打造「港版中試」。建立系統化「港版中試」功能;建立一批側重於共性技術研發和技術轉移擴散的「新型研發機構」;鼓勵和協助商會等非盈利組織籌建行業性的中試平台;設立專項扶持基金和支持相關機構建立中試創新工作室、共性技術中試平台、中試基地和中試生產線;在「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香港園區)設立「中試協作平台」;將打造「中試及產業化基地」作為新田科技城的定位之一,依託北部都會區探索將「港版中試」與「香港製造」相結合的產業化道路。
  3. 助國家突破科技封鎖。明確協助國家應對來自西方國家的科技封鎖是香港的應盡職責,在規劃本港創科發展時主動結合國際形勢和國家發展的「大局觀」;在半導體晶片領域,繼續吸引全球頂尖的研發人才,並就晶片等戰略性物資的供應和輸港議題,加強與先進國家溝通,吸引海外的高科技公司來港投資設廠,以打造研發、製造和銷售高端晶片的完整產業鏈。
  4. 參考內地經驗建設智慧城市。加緊落實《香港智慧城市藍圖》,並積極引進一些已在內地運作成熟、性價比高的創新及科技應用方案;政府帶頭在公營部門採購的物資、公共設施、政府資助項目中運用國產技術;及時檢視現行法規,對不利創科發展的規定和指引「拆牆鬆綁」。
助業界迎挑戰
  1. 應對經貿環境轉變。政府和香港貿易發展局就跨境貿易的「範式轉移」進行研究,與業界探討應對之策;尋求國家支持,以加入更多區域性的多邊自由貿易協定;研究「預先自由貿易協定區」概念與應用,為吸引企業來港設立生產基地提供額外誘因。
  2. 加碼投資市場推廣。在「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基金」引入「循環批核」機制,為「本地市場」項目設立額外的資助額度;將「BUD專項基金」資助範圍延展至世界各地包括以本港市場為主攻目標的項目;在內地和東盟舉辦推介香港品牌和香港整體形象的項目;擴大「會議展覽業資助計劃」適用範圍;延續「開心香港」,恆常地籌辦文化、音樂、體育、藝術娛樂以及「嘉年華」等群眾性活動。
  3. 推動中小企低碳轉型。建立本地的產品碳審計、碳標籤的認證制度和服務體系;為業界推行綠色生產和綠色營運設立專項津貼計劃;協助廠商應對歐美市場即將實施的碳關稅;降低「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資助計劃」的適用門檻,對中小企的綠色優惠貸款給予補助;支持商會等舉辦推廣ESG的活動及資助中小企業推行提升ESG表現的項目。
充實人力人才
  1. 重整人力資源政策。增加資助本地託兒服務設施,釋放本地女性就業,強化針對中老年就業的財稅優惠和就業保障安排;改革外來勞工輸入制度,讓更多行業可因應需要輸入外勞;透過跨境合作和制度創新,依託大灣區整體優勢來突破自身瓶頸;啟動檢視香港人力資源整體政策的工作,並設立細化的關鍵績效指標KPI。
  2. 強化人才儲備。檢視各項人才輸入計劃的成效,及時推出更新方案;策略性地對內地主要城市,以及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東南亞華人社區羅致人才;設專門機構提供人才配對服務;開展定期的來港人才意見調查和對近期離境人士進行追蹤式訪問;協助外來人才改善居住條件;注重創科和應用型人才的培育;放寬本港高校招收非本地生的人數限制,對資助學額設立畢業後需留港服務一定年期的附加條件;研究開放外地中小學的「高才生」來港就讀的可能性。
  3. 理順人才清單。設定恆常化的機制,定期檢視和更新「人才清單」;以進取態度擴大清單的涵蓋範疇;理順清單的分類和表達方式,將「工業人才」分拆為單獨類別。
策劃北都發展
  1. 打造「香港優勢工業」高地。引入製造業作為北部都會區的基礎性產業;以優惠條件吸引本地和回流的港商以及海外的龍頭企業進駐;釐定一批戰略性先進工業和優勢傳統工業,作為北部都會區重點發展的策略性產業;政府牽頭對香港優勢工業開展戰略性規劃,以整體性宣傳推廣「香港製造」和「香港品牌。
  2. 新界北設「通關緩衝帶」。與深圳政府聯合向中央爭取在新界北設立「通關緩衝帶」,對區內貨物、人員和資金進出內地實施特殊的便利化安排;以「緩衝帶」作為探索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跨境合作新模式的試驗平台。
  3. 新田聚焦共性科研。支持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在新田科技城設立面向大灣區港企的支援中心;打造「港版中試」的另一個旗艦基地,匯集行業性中試組織和吸引具中試能力的企業進駐,提供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中游轉化支援服務,拓展本地批量生產的能力。
支援內地港企
  1. 助內地港企提升競爭力。體認港商「延外發展」對本港以及整個大灣區的重大價值;設立專責小組支援境外港企;構建常規化的香港離岸工業統計指標;推動創科資源「過河」,並將本地工商支援措施延展至境外工業。
  2. 助港商參與「內循環」。鼓勵和協助港商加快「出口轉內銷」;為港商爭取更多的內銷便利化措施,例如實施檢定報告的「一證兩認」、提高訪港內地居民帶回內地的物品免稅額上限等;爭取中央授權在香港舉辦以高端消費產品和進口內地市場為主題的國家級商品交易會。
  3. 推進兩地商標合作。加快推進商標註冊及保護制度的協調和整合;探討香港和內地商標註冊的互相認可和協作;完善知識產權糾紛的跨境處理機制。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對2023年《施政報告》的建議全文,請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