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会提交2023年《施政报告》建议
以科技增效创益 增强发展动能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厂商会)日前就2023年《施政报告》向行政长官提交意见书,就产业发展、优化创科体制、支持业界应对挑战、充实劳动力及人才、北部都会区发展规划,以及支持内地港企等6大方向,提出19个范围共80多项建议。

厂商会会长史立德指,香港走出疫情阴霾后,经济逐渐恢复元气,但同时外围环境充满不明朗因素;「我们期望行政长官能制定一份长短兼顾的《施政报告》,一方面协助工商界应对当前经贸环境转变所带来的挑战,并从优化产业布局方向、强化创科发展政策,以及融入国家发展三方面施策发力,增强发展动能。」

香港对外贸易表现未如理想,一定程度是因为疫情导致的「伤疤效应」和因《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生效后出现「贸易转移效应」,为避免香港被边缘化,厂商会建议当局应探讨应对之策,例如寻求国家支持,加入更多区域性的多边自由贸易协议、探讨「预先自由贸易协议区」的试点和进一步争取更有利港商开拓内地市场的措施。

创科及新型工业化是香港经济新增长点,厂商会认为当局应从「科技产业化」和「产业科技化」双向推进,期望「工业专员」能和工业贸易署连手制定「香港工业发展蓝图」,并参考内地「新型工业化」战略,全方位推动新、旧产业,以及本地和境外港资企业迈向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并建议建立系统化「港版中试」功能,让港产科研成果可以转化为实质的经济效益,同时协助传统产业借助科研「升级转型」。厂商会亦提倡由学研界派员到企业进行「科技外展」,并引入类似内地的「揭榜挂帅」制度,由产业提出明确的技术难题并由政府鼓励科技界提供方案,令「政产学研服」更精准对接。

此外,厂商会认为香港在规划创科发展时,应更积极地利用自身在科技和「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承担起协助国家应对科技封锁风险的应有之责。例如,可自行研发或引进海外的芯片制造技术和物资,以期在香港打造高端芯片的完整产业链;凭着「港研」能力和「港产」实力,为国家维护关键产业链的稳定性和增强科技自立助一臂之力。
厂商会对2023年《施政报告》建议的重点如下:
 
拓产业新格局
  1. 树立全面的工业发展观。对标内地全面而包容式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观,提升香港工业发展的政策定位,从催谷策略性工业、促进传统制造业升级增值、支持境外港资工业三方面发力,制定整全的香港工业政策;清晰厘定创新科技及工业局与工业贸易署的角色和分工,加强主管部门间的互补性与协同性。
  2. 制定「香港工业发展蓝图」构建全方位的工业支持体系,引导社会各界共建有利于工业发展的生态系统;积极运用倾斜性政策,优化本地的经营环境,例如为工业投资提供税务优惠、重构工业人才储备、扩大「再工业化资助计划」的适用范围等。
  3. 不拘一格「抢企业」「抢企业」政策中加入「经济增长型」(创造就业职位)的目标,瞄准适合本地经营环境、有助经济增长的中小型境外企业;除提供土地、财税等实质诱因外,建议建立专责团队提供全程支持,并透过官方基金开展「埋身」扶持,动员本地企业网络和鼓励关联性行业进行「抱团式投资」,构建上中下游的产业配套;在「引进办」增设促进港资企业回流的「一站式」服务窗口和项目小组。
优化创科体制
  1. 构建需求导向型创科体系。强化科研部门与工商业间的对接和互动,鼓励「港研」与「港产」相结合;构建开放式、以问题为导向的新型「政产学研服」协作机制;优化创科基金拨款机制,在「产学研1+计划」开辟更多渠道让本地企业参与;鼓励科研界重视对「适用型」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促进学术界、科研界重视与产业界包括「珠三角」港资企业的合作;优化教资会和研资局的构成,纳入更多具工业背景的委员,敦促大学调整科研经费拨款机制和改革对研究人员的绩效评审机制。
  2. 打造「港版中试」。建立系统化「港版中试」功能;建立一批侧重于共性技术研发和技术转移扩散的「新型研发机构」;鼓励和协助商会等非盈利组织筹建行业性的中试平台;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和支持相关机构建立中试创新工作室、共性技术中试平台、中试基地和中试生产线;在「港深创新及科技园」(香港园区)设立「中试协作平台」;将打造「中试及产业化基地」作为新田科技城的定位之一,依托北部都会区探索将「港版中试」与「香港制造」相结合的产业化道路。
  3. 助国家突破科技封锁。明确协助国家应对来自西方国家的科技封锁是香港的应尽职责,在规划本港创科发展时主动结合国际形势和国家发展的「大局观」;在半导体芯片领域,继续吸引全球顶尖的研发人才,并就芯片等战略性物资的供应和输港议题,加强与先进国家沟通,吸引海外的高科技公司来港投资设厂,以打造研发、制造和销售高端芯片的完整产业链。
  4. 参考内地经验建设智慧城市。加紧落实《香港智能城市蓝图》,并积极引进一些已在内地运作成熟、性价比高的创新及科技应用方案;政府带头在公营部门采购的物资、公共设施、政府资助项目中运用国产技术;及时检视现行法规,对不利创科发展的规定和指引「拆墙松绑」。
助业界迎挑战
  1. 应对经贸环境转变。政府和香港贸易发展局就跨境贸易的「范式转移」进行研究,与业界探讨应对之策;寻求国家支持,以加入更多区域性的多边自由贸易协议;研究「预先自由贸易协议区」概念与应用,为吸引企业来港设立生产基地提供额外诱因。
  2. 加码投资市场推广。在「中小企业市场推广基金」引入「循环批核」机制,为「本地市场」项目设立额外的资助额度;将「BUD专项基金」资助范围延展至世界各地包括以本港市场为主攻目标的项目;在内地和东盟举办推介香港品牌和香港整体形象的项目;扩大「会议展览业资助计划」适用范围;延续「开心香港」,恒常地筹办文化、音乐、体育、艺术娱乐以及「嘉年华」等群众性活动。
  3. 推动中小企低碳转型。建立本地的产品碳审计、碳卷标的认证制度和服务体系;为业界推行绿色生产和绿色营运设立专项津贴计划;协助厂商应对欧美市场即将实施的碳关税;降低「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资助计划」的适用门坎,对中小企的绿色优惠贷款给予补助;支持商会等举办推广ESG的活动及资助中小企业推行提升ESG表现的项目。
充实人力人才
  1. 重整人力资源政策。增加资助本地托儿服务设施,释放本地女性就业,强化针对中老年就业的财税优惠和就业保障安排;改革外来劳工输入制度,让更多行业可因应需要输入外劳;透过跨境合作和制度创新,依托大湾区整体优势来突破自身瓶颈;启动检视香港人力资源整体政策的工作,并设立细化的关键绩效指标KPI。
  2. 强化人才储备。检视各项人才输入计划的成效,及时推出更新方案;策略性地对内地主要城市,以及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华人小区罗致人才;设专门机构提供人才配对服务;开展定期的来港人才意见调查和对近期离境人士进行追踪式访问;协助外来人才改善居住条件;注重创科和应用型人才的培育;放宽本港高校招收非本地生的人数限制,对资助学额设立毕业后需留港服务一定年期的附加条件;研究开放外地中小学的「高才生」来港就读的可能性。
  3. 理顺人才清单。设定恒常化的机制,定期检视和更新「人才清单」;以进取态度扩大清单的涵盖范畴;理顺清单的分类和表达方式,将「工业人才」分拆为单独类别。
策划北都发展
  1. 打造「香港优势工业」高地。引入制造业作为北部都会区的基础性产业;以优惠条件吸引本地和回流的港商以及海外的龙头企业进驻;厘定一批战略性先进工业和优势传统工业,作为北部都会区重点发展的策略性产业;政府牵头对香港优势工业开展战略性规划,以整体性宣传推广「香港制造」和「香港品牌。
  2. 新界北设「通关缓冲带」。与深圳政府联合向中央争取在新界北设立「通关缓冲带」,对区内货物、人员和资金进出内地实施特殊的便利化安排;以「缓冲带」作为探索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跨境合作新模式的试验平台。
  3. 新田聚焦共性科研。支持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在新田科技城设立面向大湾区港企的支持中心;打造「港版中试」的另一个旗舰基地,汇集行业性中试组织和吸引具中试能力的企业进驻,提供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中游转化支持服务,拓展本地批量生产的能力。
支援内地港企
  1. 助内地港企提升竞争力。体认港商「延外发展」对本港以及整个大湾区的重大价值;设立专责小组支持境外港企;构建常规化的香港离岸工业统计指标;推动创科资源「过河」,并将本地工商支持措施延展至境外工业。
  2. 助港商参与「内循环」。鼓励和协助港商加快「出口转内销」;为港商争取更多的内销便利化措施,例如实施检定报告的「一证两认」、提高访港内地居民带回内地的物品免税额上限等;争取中央授权在香港举办以高端消费产品和进口内地市场为主题的国家级商品交易会。
  3. 推进两地商标合作。加快推进商标注册及保护制度的协调和整合;探讨香港和内地商标注册的互相认可和协作;完善知识产权纠纷的跨境处理机制。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对2023年《施政报告》的建议全文,请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