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会提交2020年《施政报告》建议

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地缘政治冲突的双重打击下,香港经济正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厂商会)早前向行政长官提交了一系列有关重振经济、纾解企业困境,以及推动香港长远发展等共17项的《施政报告》建议。
 
厂商会会长吴宏斌表示:「疫情反反复覆,部份行业已届无以为继的紧要关头,抗疫时间拉长,亦势必加重香港公共财政负担,库房迟早过度消耗;政府当务之急是要控制好疫情,并尽早推出『防疫抗疫基金3.0』支持企业,以及积极探求如何让经济『与疫共存』,让社会早日回复正常。」

吴会长亦指,今次疫情重创旅游业,继而震动零售业,对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再次暴露了香港经济结构过于倚赖服务业的深层次问题。他希望政府能进一步加快「再工业化」发展,特别是强化政府自身于产业发展中的角色,甚至可参考年初推动本地口罩工业的成功经验,由政府担起「引航」的角色,直接介入制定全面工业发展蓝图。同时,港府亦可因应不同行业的发展需求,在资金、技术和市场渠道上提供到位和切实可行的支持。

虽然制造业正面临全球产业链重塑的挑战,「香港制造」产品又被打压,但吴会长认为「危中有机」,香港可把握国际产业格局调整的机遇,吸引从事高增值制造业的港商、内地企业甚至跨国公司来港设立生产线,并利用「香港品牌」作为重建国际形象的其中一个卖点,展现香港的竞争力和核心价值;与此同时,特区政府亦应配合中央「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的新发展格局,协助港商加快「从出口转内销」方向转型,抓紧内循环的商机。

以下为厂商会对施政报告的建议:

促进经济重启

1.防疫与经济发展「两手抓」。厂商会欢迎政府推行和适时延长自愿性的普及小区检测,建议政府应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齐心防疫、抗疫,包括本港制定和公布更系统化、高透明度的「可松可紧」疫情管控机制,让经济「与疫同行」,加快经济重启的步伐。

2.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厂商会欢迎延展「预先批核还息不还本」的安排;希望政府尽快推行「防疫抗疫基金3.0」,进一步支持特定行业,并为制造业和进出口贸易业提供现金补助;将「保就业」计划的资助期延长为9个月以上;向「中小企业市场推广基金」注资,研究引入「循环式」批核机制;「BUD专项基金」资助地域范围一次过地延展至全球。

3.以品牌为切入点推广香港形象。将推广「香港品牌」作为香港形象重建的着力点和拓展对外经贸关系的工作方向之一;透过推广「香港品牌」助力港商化解当前国际环境突变的风险;在内地和海外举办宣传香港品牌的标志性活动;协助港商「抱团出海」,于境外市场设立「香港品牌」的分销设施和推广项目。

4.助力企业拓展本销及区域市场。发布周边市场的信息,为港商引荐市场进入的渠道;「BUD专项基金」和「中小企业市场推广基金」扩大至包含以本港市场为主攻目标的项目;政府采购订立「香港品牌优先」的原则,牵头、协助举办全港性促销活动或展销会。

推动工业再出发

5.制定整全的再工业化政策。适时提升「再工业化」的政策定位,制定具前瞻性、可操作性、整全的「再工业化」政策;强化「创新、科技及再工业化委员会」的角色;考虑组建专责部门作为「再工业化」的执行机构。

6.提升政府于产业发展中的角色。激活政府的经济功能,推动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实现全面提升;考虑为「再工业化」投资提供税务优惠;引导社会共建有利于工业发展的生态系统。

7.把握国际产业格局调整的机遇。及早应对「后疫情时代」国际供应链体系的演变;布局和发展策略性工业,担当抵御「去中国化」的缓冲带;主动「招商引资」,吸引企业来港设立生产线;设立促进产业转移的服务窗口。

提升创科生态

8.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将促进科研成果商品化作为创新科技政策的重中之重;批核「创新及科技基金」时,注重对商品化、应用性等元素的考虑;敦促大学调整科研经费拨款机制,改善对研究人员的绩效评审;倡导「港研港用」。

9.构建以企业为本的创新生态。优化创科基金的拨款机制,改变较依赖科研机构执行资助计划的做法;对大型企业一视同仁,并结合其特点提供适切的支持。

10.设恒常基金以支持数码转型。将「遥距营商计划」提升为常设的「数码转型促进计划」;资助范围从「硬技术」延展至涵盖「软技能」;设立「示范项目」,推广本地数码转型的经验。

支持延外发展

11.重视港企延外发展的作用。认同和重视厂商「延外发展」对香港经济的贡献,支持、推动在内地和海外的港资企业实现升级转型;激活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属下的「支持加工贸易专责小组」,并提升为「粤港制造业投资关注小组」。

12.协助港商融入「内循环」。配合「双循环」的国策,鼓励和协助港商加快「出口转内销」,拓宽电子商贸的内销渠道,依托「香港品牌」参与内循环;向中央争取为港商拓展内销提供便利化安排,推动两地产品检测报告「一证两认」,为加工贸易产品内销「拆墙松绑」,对港产品准予进口环节增值税减免或「先销售,后征税」。

13.资金过河促境外工业升级。将支持内地港企的产业升级正式纳为创新及科技局的基本职能;允许和推动香港的科研资源「过河」;「创新及科技基金」对港商于境外进行的研发活动提供资助。

14.促进跨境的共性研发合作。向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等机构增拨专门的科研经费,推动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与攻坚,优化科技研发平台的营运;促进本地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争取突破关键性技术瓶颈;加强与内地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对接。

推进大湾区建设

15.藉抗疫合作加速制度融合。尽快推行港版「健康码」,并以此基础上,加快三地政府就检测资源的互认、互通、互助进行协商,推进公共卫生资源整合;促进大湾区内社会民生领域政策协调的恒常化,加快实现标准和管理制度的统一化。

16.理顺跨境工作的税务安排。争取准许港人在疫情期间滞留内地的天数免于计入183天;向中央争取将大湾区划为特殊「通勤区」,允许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或居住的港澳人士在计算界定纳税义务的停留天数时可获得特别的豁除;建议广东省优化「港人港税」政策的执行机制,并放宽财政补贴的适用范围。

17.建品牌大湾区拓合作空间。将「香港品牌」优势作为本港参与大湾区建设的导入点;提议「品牌大湾区」愿景,倡导将「品牌经济」打造成为大湾区的另一张区域「名片」;协助香港业界深耕区域市场,引领和推动大湾区整体的品牌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