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会促政府更新人才政策
将「流才」转化为「留才」

近年严格的防疫政策导致本港人才「多出少进」,与此同时,一些港人赴外留学、工作和定居的热门地区纷纷放宽入境签证和移民政策,甚至祭出「定向瞄准」港人的特别措施。在「一推一拉」的作用之下,近年本港人才流失的问题颇为严重。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厂商会)认为特区政府除了透过短期的政策调整来为吸引人才创造有利条件之外,还要及时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方案,才能切实将「流才」转化为「留才」。
 
厂商会会长史立德指,本届特区政府自上任以来,力争在「精准防疫」的前提下加大力度放宽与海外和内地的通关限制,他相信日后若全面「复关」,部份外地人才将会重返;但他亦认为,香港要在全球愈演愈烈的「抢人才」之争中突围而出,政府和社会均须拿出更大的诚意,采取有效甚至破格的策略。
 
厂商会认为,政府有迫切需要检视现行各项人才输入计划的实施成效,甚至推出具竞争力的更新方案;除了透过短期措施简化审核程序和将「人才列表」延伸至更广泛领域,以应对各行业人才紧缺的问题外,更应从挽留人才方面着手。
 
事实上,本港在疫情前每年透过不同渠道输入的人才数目并不算少,但当中「落地生根」的比例却不高。厂商会建议特区政府定期组织调查,深入了解外来人才在香港各行各业的分布情况、工作性质和生活需求,并参考商界离职面试(Exit Interview)的做法,对近期的离境人士进行追踪式访问,深入了解他们离开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有指居住环境欠佳是其中一大原因。针对香港「居大不易」的问题,厂商会建议特区政府应及早兴建更多类似科学园「创新斗室」的「人才公寓」;或者推出具有年限的住房租金补贴,以及针对特定对象的置业、租务和税务优惠,以较佳的生活条件留住人才。而厂商会早前建议在港深口岸附近的香港境内设置「通关缓冲带」,依托大湾区的整体优势给予外来人才更优厚的生活待遇,甚至允许「在缓冲带工作、但居住于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人士」在七年期满后有权申请成为香港的永久性居民,这些也不失为一项破局之策。
 
发展机遇始终是吸引人才的一大关键;本港产业结构过份单一的问题不仅令本地青年人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更不利外来人才在港长期发展。厂商会认为香港应把握建设国际创科中心的历史性机遇,透过促进「港研」与「港产」、「港企」的结合,完善创科生态圈,以创造出更多的高薪职位,重现香港作为「机会之都」的荣景。
 
针对留学生毕业后留港发展意愿不大和人口老化的问题,香港还需要优化留学生制度,以吸纳更多的青年人才。除了增拨资源提供奖学金以吸引外地高材生来港升学之外,特区政府还可通过放宽入境限制,鼓励他们在毕业后留港就业,甚至考虑对资助学额设立「毕业后需留港服务一定年期」的附加条件,引导获得公共财政资助的留学生在毕业后回馈香港社会。

行政长官将于10月19日发表本年度的施政报告,厂商会期待特区政府即将推出的「抢人才」政策,为香港工商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附件:厂商会研究文章「招贤聚才:检讨及更新香港人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