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会、岭大发表「大湾区港资制造业研究报告」
重新审视内地港资制造业的价值 倡粤港政府加以重视扶持 

为推动粤港两地政府更重视内地港资制造业,并加强支持,以配合「粤港澳大湾区」和香港「再工业化」的发展步伐,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厂商会)早前获工业贸易署BUD专项基金资助,委托了岭南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部进行「粤港澳大湾区的港资制造业经营情况、对湾区经济贡献与实现转型升级发展策略」的顾问研究,深入探讨大湾区内港资制造业的现况,以及它们在区域发展中的角色、价值和优势,并就企业转型升级提出发展策略和政策建议。厂商会联同岭南大学于今日(17日)举行发布会,公布有关的研究结果及建议。
 
厂商会会长吴宏斌在发布会上表示,自内地改革开放以来,港资制造业企业一直以「延外发展」的模式在珠三角地区建立根基,在区内以至本港的经济发展担当重要角色,惟坊间一直对这些被视为「境外产业」的本港工业欠缺全面和系统性的量化研究,间接令它们的贡献被忽视。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将为本港制造业带来新时代机遇,驱使工业要加快实现「转型升级」,他期望是次研究能令有关当局全面掌握港资工业的现况,尽快制定全面且具前瞻性的工业政策,并与内地有关当局协调合作,推动业界可持续发展。
 
是次研究由岭南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部总监魏向东教授领导的团队耗时一年多进行,除了于2019年3月至7月期间以问卷形式,访问了400间在「粤港澳大湾区」9市设厂的港资厂商外,亦进行了15次深入访谈和3场焦点小组,对象包括厂商代表、公营机构人员和专家学者等。除了收集第一手数据,研究团队亦通过挖掘包括国家工商总局在内的大数据的方式,希望能更具体、更仔细地反映出港资制造业在大湾区内的经营情况。是次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
 
港资制造业企业对大湾区的经济贡献
研究显示,最近5年「粤港澳大湾区」9市含港资成分的在营制造业企业的数目,整体呈平稳上升趋势;2018年达21,345家,累计的注册资本达人民币3,177亿,而2017年营业利润达人民币540亿。研究分别利用样本调查及大数据结果推算9市港资制造业企业在2017-18年度内地业务的营运表现,估算他们的投资额约4,681亿港元、营业额约9,003亿港元,缴纳税款约281亿港元。于2018年,这些企业共提供271万个就业职位。

大湾区港资制造业企业对香港的经济贡献被低估
被访企业中,近九成的总部设于香港,作为营运和控制中心,全部表示无意撤离香港,相信跟香港拥有健全的法例、简单清楚的税制有关。但报告指出,大部分在「粤港澳大湾区」9市从事制造业务的港商,在香港本地的统计上不会被归类为「制造业」,其在香港的身分多为「贸易商」。然而,他们在港的业务活动却往往涉及与制造业相关的技术支持服务,当中以「采购生产物料」、「产品设计」、「质量控制」,以及「样本及工模制造」4项的比率较高(60% - 82%),这些活动虽属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性输入,但从业员只会被划分为服务业员工,其本地生产总值的贡献亦被归类入服务业,导致港资制造业的实际作用未获全面反映,使得以「延外发展」为主的香港制造业的实际范围、规模和贡献因而被低估。

此外,不少港商在香港和内地的业务均有采用由本港服务业提供的专业服务,带动了与贸易相关的专业服务的需求。根据是次研究利用调查结果进行的估算,「粤港澳大湾区」9市港资制造业企业在两地业务使用香港专业服务的开支总额中,以「融资贷款及其他金融服务」及「物流、物料/零件采购及仓储管理」方面的金额最高,分别合共约117亿港元及114亿港元,其次是「生产机组安装设计和保养」(合共约23亿港元)、「会计/财务及审计」(合共约19亿港元)、「保险」(合共约13亿港元)及「信息科技」(合共约10亿港元),反映虽然现时大部分港商的生产基地已迁移至内地,但仍然与香港经济体系保持连系和合作,为本地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贡献。
 
港资制造业企业的经营及升级转型情况
随着经营环境不断改变,加上中央政府政策的推动,港资制造业企业的经营方式已改变。有别于早年大多港商以「三来一补」形式进驻珠三角,大部分被访企业为独资经营(76.8%),业务市场亦已由以往依赖出口,改为兼营出口和内销(59.3%);三分之二受访企业同时兼顾原创设计及/品牌生产,反映不少港商已投入内销市场,销售策略逐渐向内外需兼顾的结构转型,而主要业务的营运模式亦愈趋多样化。

而在实践「转型升级」方面,最多企业采取「推动产品档次向高端发展、开发新产品」(64.0%),其次是「增强产品设计工作」(55.3%)、「提高机器或系统效能」(52.5%),以及「将部分或全部生产自动化」(48.8%);而展望未来3至5年,有意额外投入资金以进行转型升级或扩充业务的企业,预算的金额以「港元100万至500万以下」占最多(21.3%),而「港元5,000万以上」则随其后(15.3%),反映大部分企业已积极迎接全球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和应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的需要。
 
内地港资制造业企业面对的经营困难
调查结果反映,目前港商在内地经营碰到的困难主要跟政策制度相关,包括税务和行政事项、环保政策、劳动法规等。香港方面,最多受访企业认为香港「欠缺完整的工业政策作为发展方向」(4.23分)是导致他们在港经营困难的因素,其次是「缺乏技术型人才,行业断层问题严重」(3.96分),以及「土地、租金、公用服务成本高昂」(3.88分)。不少受访港商认为香港政府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力度不足,推出的扶持措施和计划的针对性及有效性都有待加强。此外,他们反映政府长期忽略了以「延外发展」模式经营的港资制造业企业,漠视他们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又未有尽力推广现代工业的新模式和新变化,导致社会整体轻视工业的价值和其对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政策建议
岭南大学魏向东教授总结是次研究时指出,多年来香港厂商的生产既有效率亦有质素保证,得到外界高度评价,如果政府能带头推动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业界改革创新,将有助本港经济朝多元化发展。为此,研究团队借鉴了11个国家或地区推行新工业政策的经验,向内地及本港政府作出了以下协助一众港资厂商应对工业4.0发展需要、实现转型升级的具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向特区政府提出的对策建议:
(一)由特区政府成立更高层次的跨界别专责部门,推动香港的工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两者达致互相补足、相辅相成;主动和广东省合作,带领本地大学及科研机构参与各行业的工业中心运作。
 
(二)改变政府职能,加强与企业沟通和合作,制订协助产业转型升级的蓝图,引导企业认知转型升级对企业带来的优势,以增强他们投入产业升级的决心和信心。
 
(三)全面检讨大学教育及资助拨款机制和评核指标,肯定参与应用研究工作学者的付出;由政府牵头成立「传统产业创新联盟」,鼓励业界团结、共同合作提升企业自主研发实力。
 
(四)全面检讨现有的扶助政策措施,将以「前店后厂」方式运作的港资企业纳入各项工业和创新资助计划的扶持对象,为厂商提供适切的税务优惠及补贴,刺激业界推行转型升级。
 
(五)搭建有效的销售管道和网络,加强港商以「集体行动」的模式进入内销市场;设立一个能专门供港商查询关于内销实务操作的机构,提高港商进入内地市场的竞争力。
 
(六)协助开拓「一带一路」市场,给予更多具体的政策扶持,包括共同考察、展览、招商及推动品牌等工作。
 
向内地政府(包括中央相关部委、广东省及大湾区9市政府)提出的对策建议:
(一)于大湾区建立跨区域政府管理和协调制度及相关常设机构;订立以「官产学研」为本的科研创新体系,协助企业采用新的生产销售方式和开发新产品;成立由政府独立出资或与大企业共同出资,各行业协会和大学及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分行业的工业创新中心,并由工业创新中心成立一所附属应用科技大学。
 
(二)加大湾区9市地方政府推动传统制造港商转型升级工作的力度。
 
(三)完善制度化、标准化、法制化的建设工作,提高政策透明度和执法力度之余,强化咨询业界工作,打造优质、公平和对业界友善的营商环境。
 
(四)在湾区周边城市建设「加工贸易园区」和建立「粤港澳制造业官产学研协同创新产业园区」(简称:「港资制造业飞地」),以降低企业发展工业4.0的成本及加快边沿地带的城市化发展。
 
(五)于广东全省就行政事业订定统一性的收费项目,建立税费项目列表制度,删去过时过多的税费项目及不必要的地方收费;成立专责部门,以协助港商完善处理因注销所产生的各种问题。
 
(六)推出降低港商在内地借贷融资成本的措施,逐步构建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七)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追究落实制度,强化官员对知识产权的概念和执法力度。
 
厂商会表示,是次报告对粤港两地政府全面掌握港资工业界的实际规模、范围、经营情况,以及其在大湾区发展的定位、价值和优势有重大帮助,稍后会将是次报告提交予相关政府部门和团体参考。厂商会期望,中央各部委、广东省政府和特区政府,以及有关地区的官产学研四方能加强合作,将港资制造业的发展潜力更进一步的发挥出来,这样不但能进一步发挥港资制造业对香港经济多元化、就业的贡献,亦对推动香港成为国际科创中心等具有极为重要的功用。
 
同场举行「香港工业发展路向高峰论坛」
厂商会亦认为,在「再工业化」的过程中,有关当局应思考如何重新规划粤港的产业分工协作格局以及促进境内外工业之间良性互动关系,达致「内外兼顾、内外并举」。
 
为了引导各界思考香港工业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大会于下午同场举行「香港工业发展路向高峰论坛」,邀得多位本港及内地经济专家和学者担任主讲嘉宾,他们包括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系原主任、岭南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部荣誉总监雷鼎鸣教授、香港贸易发展局研究总监关家明先生、中银香港经济与政策研究主管王春新博士、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常务副院长、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何俊志教授、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副教授李小瑛博士,各位讲者就内地港资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交流,他们具前瞻性的真知灼见,为香港工业的整体产业发展带来重要的启示。
 
出席是次发布会及高峰论坛的厂商会领导尚包括:厂商会史立德第一副会长、第二副会长徐晋晖、副会长陈国民、黄震、卢金荣、吴国安,以及行政总裁杨立门。


吴宏斌会长促请港府尽快制定全面且具前瞻性的工业政策,扶持业界可持续发展


陈国民副会长指,是次研究有助全面了解大湾区内港资制造业的经营情况


岭南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部总监魏向东教授(右)、副总监周文港博士(左)简介研究结果


大会同场举行「香港工业发展路向高峰论坛」,讲者包括:左起香港贸易发展局研究总监关家明先生、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系原主任兼岭南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部荣誉总监雷鼎鸣教授、岭南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部总监魏向东教授及中银香港经济与政策研究主管王春新博士


厂商会会长吴宏斌(右五)、岭南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部总监魏向东教授(左五)、厂商会史立德第一副会长(左四)、副会长黄震(左二)、吴国安(右二)、行政总裁杨立门(右一),与一众讲者包括中银香港经济与政策研究主管王春新博士(右四)、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系原主任、岭南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部荣誉总监雷鼎鸣教授(左三)、香港贸易发展局研究总监关家明先生(右三)合照。

《粤港澳大湾区的港资制造业经营情况、对湾区经济贡献与实现转型升级发展策略顾问研究报告》全文,请按此
报告中英文摘要,请按此
大湾区港资制造业数据一览,请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