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

今年是国家推行改革开放40周年,40周年,意义重大。中国内地由昔日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数十年来,香港工业家一直是国家发展的积极贡献者,同时国家的改革开放亦成为香港工业及经济发展的动力,成就香港经济转型。随着国家进入「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的发展新阶段,香港应有新的作为,好好把握「一带一路」及粤港澳大湾区两大国策所带来的机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为隆盛其事,厂商会将举行一系列活动,展示国家在改革开放的辉煌历史、经验及成就,以凝聚工商业界和广大市民,一同纪念国家这个重要的里程碑。


 

由无线电视新闻部制作的一系列10集节目特辑,从经济、民生、政策等各角度回顾国家改革开放之路,探讨港人在当中的贡献。该节目将由9月30日至12月初于翡翠台及财经资讯台播出。播出时段详情如下:
  • 翡翠台
    9月30日至12月初
    星期日晚上7时至7时30分
     
  • 财经资讯台
    9月30日至12月初
    星期日晚上11时至11时30分
今次节目特辑可让市民大众深入了解国家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以及当中取得的成就,敬请万勿错过。

第一集简介:
​深圳速度​
深圳GDP于2017年首次超越香港,四十年前深圳是全国四个经济特区之一,中央只给政策,没有资金,靠的是港商投资,二十年前还是山寨城市,但近十年实现经济飞跃,特别在创科、高科技发展投入已进入发达国家水平,很多人说深圳的崛起受益于国家政策倾斜,但为甚么四个特区中惟有深圳能突围而出?本集透过深圳第一代开拓者、官员、民工,细述这个城市的急速发展和个中曲折,四十年间,「深圳速度」如何成为奇迹?
 
第二集简介:
开荒
内地的改革开放,港人敢为天下先。 伍淑清是首位回内地参与其中的港商,邓小平七八年底提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后翌年,伍淑清便开办了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经营航空食品。 敢于拓荒的还有工程师出身的胡应湘,胡应湘投资兴建广珠深高速公路、电厂、口岸联检大楼,带动珠三角的经济发展。 两位改革先行者,回忆改革开放的进程,以及港人扮演的角色。
 
第三集简介:
世界工厂
八十年代本港制造业逐渐式微,当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受惠于人口红利及廉价土地资源,不少香港商人带着资金和技术回到内地寻机遇,揭开珠三角地区逐步成为「世界工厂」的序幕。梁钟铭把玩具加工工序搬到东莞,由来料加工、贴牌加工起家,建立自己的品牌;而飞达帽业集团主席颜宝铃,八十年代到深圳开设帽厂,面对近年人口红利消失、成本上涨等环境,她跟随中国推动的「一带一路」策略出走孟加拉国,为面临寒冬的制造业寻找生存空间。

第四集简介:
制度变革
改革开放之初,酒店宾馆需求庞大,霍英东家族先后投资兴建中山温泉宾馆和广州白天鹅宾馆,示范现代化酒店管理模式,为内地培训首批酒店业人才,影响深远;土地方面,得益于香港一群有志之士,将香港房地产制度带入内地,1988年上海首次土地拍卖的中英文版标书,就是由香港专业人士撰写,深圳及上海的土地使用和管理制度,亦是向香港取经,从此改写了内地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第五集简介:
农村富起来?
改革开放以提高人民生活基本目标,「让一部份人先富起来」是邓小平的理论,因此在发展初期,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只能惠及部份城市,造成城乡差距的问题。 被喻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虽然是农村改革开放的标志,然而在二千年,这条名村一样饱受贫穷问题困扰。 近年,国务院号召农民返乡创业,实行「引才回乡工程」,又以「精准扶贫」的政策推动农村富起来。
本集会以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说起,四十年来农村未能富起来的局面,精准扶贫如何扭转现况?
 
第六集简介:
中国式神话
本集会以创科领域探究中国的「山寨」、「复制」,如何由被讪笑的「中国特色」,发展成让世界大跌眼镜的神话。
在互联网世界,Facebook、Youtube等被禁止进入中国,然而这促成了一系列山寨品应运而生。 例如1998年成立的腾讯,虽是目前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但它旗下微信原本是抄袭做QR code的公司,做语音系统的,游戏公司,形成一个超级综合的社交、游戏、应用等,现在公司市值却超越不少原创公司,就连Facebook、Whatsapp等都学习微信的一些技术。
然而中国的网络限制、私隐问题等仍是欧美国家的关注点,这会否窒碍中国创科领域的发展呢? 本集会以创科神话,检视这种「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转型。

第七集简介:
形象工程
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国际间的影响力与日俱增,除了经济实力,国际地位上的提升还需靠形象和软实力。过去二十年,中国着力在不同层面,循不同方向建立国家形象,由最早期的孔子学院,到透过举办国际盛事、斥资到海外卖广告等方式,向各国展示中国形象。 本集会分析中国形象工程之优劣,未来可以透过甚么,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

第八集简介:​
海归
1978年,邓小平提出大量派遣留学生,认为这是提高中国水平的重要方法,随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被派到美国,两年后他们回国参与建设,影响深远。80年代,中国推行「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十二字方针,掀起自费留学潮流,但亦造成不少人才外流。近五年,超过230万留学生回流返国,他们或创业或工作,在不同领域发挥作用。本集通过三代「海归」的故事,讲述他们为国家发展带来甚么新思维和冲击?

第九集简介:
外国人看中国
改革开放中的「开放」,除了经济贸易政策层面,还有外来人口的政策。据2011年中国官方估计,共有六十多万名外国人现居于中国,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居住。人才的流入,有助提升中国企业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本集会以外国人的眼界,旁观中国的发展方向、速度,以及对国际的影响力。而这些外国人又为甚么选择在中国发展?在这里的得与失又是甚么?

第十集简介:
新挑战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要「摸着石头过河」,改革迈向第四十个年头,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企业和资金亦随着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策略走出去。年初,一套宣传中国成就的电影上映,一时间网络充斥中国国力将超越美国之说,之后,中美之间发生贸易磨擦,中美关系面临建交四十年来最大挑战。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一场贸易战,中国上了怎样的一课?改革开放下一个阶段如何走下去?

 
 
 
(资料由tvb.com提供)
节目重温:
http://news.tvb.com/programmes/40yearsofreforms

 
由厂商会及香港经济日报合作出版,《中国改革开放的拓荒者》一书旨在记录香港工业家参与改革开放的经过,就未来本港工业发展作出前瞻性分析。该书访问了12位工业界和相关机构的代表,邀请他们分享参与改革开放的历程和所得,以纪念国家这个重大的里程碑。该书已于各大书局发售。

订购表格
 
「国家所需 香港机遇」领袖午餐会 前瞻香港发展新机遇

 

40年来,香港工业界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与国家砥砺同行,共享繁荣。为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厂商会日前主办「国家所需 香港机遇」领袖午餐会,云集政商界领袖,回顾香港工业界参与改革开放的历程,并探讨香港在未来国家发展大局的机遇与挑战。

「国家所需 香港机遇」领袖午餐会为厂商会「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年」系列活动的压轴项目,午餐会当天吸引逾200名政商界领袖和学者参与。大会更邀得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政务司司长张建宗、中联办副主任谭铁牛、外交部驻港副特派员宋如安、厂商会会长吴宏斌、午餐会支持机构中国银行(香港)副总裁袁树,以及香港经济日报集团董事总经理麦华章先生担任主礼嘉宾;同场厂商会亦为与香港经济日报联合出版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拓荒者》一书,举行新书发布仪式。
 
吴宏斌:服务业界 助力国家发展
厂商会会长吴宏斌致欢迎辞时指,改革开放这场史无前例的变革,令数以亿计人民的潜能得以释放,并让国家在短短数十年间,走上国际舞台的中心。吴会长表示,香港工业家在改革开放初期,已率先响应国家号召北上设厂,为国家实现经济腾飞作出贡献。多年来,港商顺应国家发展东风,拓展业务,为自身发展赢得更广阔的机遇。他相信,在国家「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香港工业绝对不会缺席,厂商会亦会继续服务和协助业界好好装备自己,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梁振英:港厂商拥抱改革开放 无负于时代
在主旨演讲环节,梁振英副主席以「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为题发表演讲,他忆述,他在改革开放初期回内地讲课,在罗湖排队过关时,看到很多香港厂商利用一个个「红白蓝」尼龙袋,将原材料和半制成品运到深圳等地加工。他们把握国家发展的机遇,将生产线逐步转移到内地,以减低生产成本和扩大生产规模,进而走向更大的市场。梁副主席形容这种「红白蓝精神」代表着港商冲出香港,拥抱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大时代。
       
他续指,不少香港厂商在内地成功转型升级,为香港增添新的产业,打开全新的经济局面。梁副主席赞扬香港厂商对国家发展的贡献卓越,「无负于时代,无愧于子孙」。
 
深化改革开放 造就更便利的经营环境
梁副主席表示,每一代的工业家都要面对大大小小的困难和障碍,他勉励业界要有憧憬、理想和目标,迎难而上。他认为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为港商在内地提供更便利的经营环境;「粤港澳大湾区」已有条件成为香港厂商即日来回的「经营圈」,而「一带一路」倡议则是港商走向国际的大机遇,他鼓励港人应好好把握这些机遇,并身体力行,走出香港。
 
张建宗:港商带动了内地外贸体制改革
政务司司长张建宗致辞时亦肯定了港商对国家发展的贡献:「当时港商到内地投资,带动了内地外贸体制的改革,并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时至今天,香港仍然是内地最大的外来直接投资来源地。」而香港在服务国家的过程中亦乘势转型,发展成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多年来被众多国际机构评选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和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张司长表示,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并致力扩大与世界各国双向投资和贸易往来,对香港企业而言是另一个历史性发展机遇。他鼓励香港企业继续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配合国家经济发展方向,迎接更大商机。
 
港商昔日拓荒辛酸 成今天快乐回忆
午餐会的专题讨论环节以「国家改革开放与香港 ── 回顾与前瞻」为题,由厂商会永远名誉会长、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黄友嘉博士担任主持,并邀请了6位工商界的重量级人物、经济专家和学者担任嘉宾讲者,分享香港工商界40年来参与国家改革开放的经验,并探讨在新时代下,香港该如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厂商会永远名誉会长、原全国政协常委陈永棋是改革开放初期北上「拓荒」的工业家之一,陈会长忆述,当年内地交通基建落后,每次到内地厂房,都要花上几天时间、辗转经过多个城市才能抵埗,打长途电话往往更要等到通宵达旦才能接通,但现在回想过来,这些「痛苦经历」已变成美好的回忆。而另一位「拓荒者」、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伍淑清博士亦指,在内地发展初期,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全凭「香港精神」和拼劲一一克服。
 
展望未来国家发展,两名「拓荒者」不约而同表示,将继续以拓荒者的精神「走出去」,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投资非洲;陈会长正筹备在埃塞俄比亚设厂,而伍博士近日获委任为坦桑尼亚名誉领事,冀在当地打造港商的生产工业园,并将香港产品引进欧洲。
 
港商「基因」 影响非洲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系前系主任及兼任教授雷鼎鸣总结香港厂商对国家的贡献时指,早年港商在珠三角投资设厂,将「香港模式」引入内地,推动国家工业发展,为国家跃升为「世界工厂」打下基础。时至今天,香港这种「基因」被内地厂家保存下来,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传播至非洲和波兰等沿线国家,影响世界;「香港厂家值得为自己而骄傲」。
 
中国银行(香港)经济及政策研究主管谢国梁认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香港与珠三角地区的原有的「前店后厂」的经贸关系亦有所转变,香港今后可发挥国际金融、航运和物流中心的优势与大湾区城市共同打造产业链,发挥比较优势。
 
把握机遇 驱动创科
在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香港的关键角色没有被淡化,去年更获国家主席习近平支持,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被誉为港产独角兽的商汤科技,其香港公司总经理尚海龙表示,本港大学汇聚高质素的国际专才,基础研究表现稳健,具备优势发展成为国际创科中心。他认为香港在「再工业化」的路上,需要有更多信心和决心,特别要把握未来两年的关键时刻,他引用已故邓小平先生的名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议港府要增加资源培训本地科技人才,以建立稳健的创新基础,推动香港经济转型。
       
香港科技园公司董事局主席查毅超认为,本港与大湾区的科技发展范畴大同小异,有很多协作空间,未来宜按不同城市的比较优势,做好分工。他续指,留意到近来不同工业领域的港商均有意回流到香港制造,故香港实践「再工业化」已不是一个选择,而是必需的工作,而两届政府在创新科技领域投入近千亿港元,查毅超形容这是一个「黄金机会」以优化工业界生态圈,建议业界善用港府新增基金和资源,提升生产技术,转型升级。

按此浏览更多活动花絮